中和节
农历二月初二是现代的“中和节”,亦称“春龙节”、“青龙节”。“中和节”这个名字传说始于唐贞元五年(789)。事先,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弃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
永济背冰
背冰风俗是中和节活动内容之一,传播于山西永济市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民俗活动。因其扮演方式共同,传播历史悠久,深受外地人民喜欢。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洪秀全指导的农民起义军北征攻击蒲津渡时,清军将领夏新强拆民房,预备太平军攻城时扑灭木料以作进攻。起义军部将相福录(长旺村人)献策下黄河凿冰,背冰块灭火破城,果真成功。
相投笔从戎后,在本村组织民众破冰、背冰,反映事先的场景,自咸丰年间传承至今。“背冰”是外地官方社火的一种,次要表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武肉体。
演技便于百姓参与,群体传承,长旺村的祖祖辈辈,大小男人都能参与其中。“背冰”的次要扮演举措有下河、破冰、爬行行进、刀枪不入等,充沛表现和弘扬后人大无畏的肉体。
目前,乡村许多青年外出打工,参与的人逐步增加,加之气候变暖,黄河的冰凌易化,每年要用制冰机制造冰块,活动不如以前宏伟壮观,传承者相继增加。
云丘山中和节
中和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云丘山中和节因节日集散地在云丘山而得名,以农历二月十五爲正日。
中和文明最早兴于夏代,至周代构成规模。《诗经·大雅·生民》说后稷在取得歉收后,对神灵举行了大规模的祭奠。云丘山古称昆仑、北顶。云丘山中和节至今保存的“朝顶”风俗是对这一行爲的民俗化承继。
中和节风俗盛行于乡宁、稷山、新绛、河津、万荣、襄汾、曲沃、运城、临汾等地处晋南的县市,也涉及豫东南、陕东等地。
节庆时,各村社举行本人的“会儿”。节会时期吃麻花、杏仁饼、干馍片,俗称“咬蝎子尾巴”。门口贴符:二月二,龙低头,蝎子蚰蜒入葫芦。
画一葫芦把五毒都收进的图。在房子四周撒白灰,以引龙驱邪。朝山乡民举红旗、打腰鼓、唱秧歌、抬驾楼到土地庙祭奠赛神祈求五谷丰收。
二月十五当天,登二顶(玉皇顶、祖师顶)。摸娃娃祈子求育。鞭杆挑花篮谈情说爱。食“枣花”祈福。
中和节是官方追求“中正平和”的肉体仪程,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价值,是研讨节俗文明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