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宁波走书

时间:2017-08-23   所属栏目:非遗文化  
宁波走书(别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是流行于鄞州,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大曲种。它用方言演唱,内容贴近生活,词句通俗易懂,曲调丰富多彩,伴奏独具特色;且演唱条件简单,便于深入农村、山区,因此足迹遍及鄞州大地,影响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宁波走书通常为一人演唱,新中国建立后,曾有男女双档演唱形式的尝试,但书目仅限于短篇或中篇。走书艺人演唱的道具十分简单,只有“醒木、折扇、手帕”三件。而这些道具到了走书艺人手里,却变化多样,大有用处。醒木:用于演唱起板,还可以代替公堂上用的惊木和制造各种音响效果。折扇:文可作笔墨纸砚,武可作刀枪剑戟,劳动中的扁担锄头,上马时用作表演催马加鞭,公堂上又可用作诉读状纸。
  宁波走书演唱的场地较为简单,一般可容纳一、二百人左右的会场、祠堂、天井即可。在农村往往用于几只稻桶搁上几块门板就可搭成,非常方便。台上放半桌一张,左右各放椅子一把,左为演唱员座位,右为伴奏员座位。其表演与其它戏曲艺术之间,有着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共同规律。但也颇具个性,不能相互替代。具体表现在:地方戏曲的表演主要是演员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扮演剧中一个人物角色的形象和行动。而宁波走书演唱则有不同,演唱者一般以第三者身份客观地描述表达书中人物形象、心情和行动。有时演唱者也常会“跳进去”,借戏曲中人物表演的程式动作,直接地模拟书中人物的口吻和动作,塑造人物的形象。之后,演唱者又需重新“跳出来”恢复其第三者身份进行说唱。这种“跳进、跳出”的表演手段,正是曲艺与地方戏曲表演不同之处。宁波走书的表演特征,归纳起来就是“说、唱、演”三者并举。一个走书艺人凭借其简单的道具,“有说有唱、说中夹唱、唱中夹说、边走边演、边演边唱”来介绍书中时代背景,描绘环境气势,表演各种人物,叙述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而且要做到“褒贬善恶、明辨是非”,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