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2017年东莞非遗原创服装设计作品收藏及展演活动亮相东莞市文化馆星剧场,34套非遗时装作品正式纳入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的馆藏 东莞时报记者 陈帆 摄
莞草创意编织
东莞时间网讯 2017年是东莞非遗保护工作的跨界融合之年,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推动着东莞非遗项目的现代转变和产业转变,推动东莞非遗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不管是非遗与家具融合的创新项目“莞草编织”、东莞非遗与服装跨界融合的非遗服装设计与舞台秀,还是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首届腊味节,以及东莞非遗的全面触网——东莞非遗登录百科百度、阿里巴巴“闲鱼”平台等,无不拓展着非遗保护的视野,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了一个个典型案例。
据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何超群介绍,2018年将继续加强东莞非遗项目品牌的权益保障,聘请专业团队为非遗项目品牌提供公益服务,确保现有品牌的知识产权安全,同时深挖项目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组织相关文艺家,创作一批文艺作品,通过文艺形象的塑造,突显品牌的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
莞草编织为非遗跨界融合提供可能
东莞市文化馆今年5月20日启动的“非遗季”属全国首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共开展了8大主题近30项非遗活动,成为东莞文化界热点话题。尤其是在跨界融合发展方面,市非遗保护中心与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发现东莞非遗之美”摄影活动,与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合作举办的“东莞非遗服装设计活动”,与东莞市酒店餐饮技师协会联合主办的2017年“矮仔祥”东莞首届腊味节,承办的2017东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大赛是最大亮点,跳出了非遗保护的狭隘视野。
此前的非遗与家居跨界融合的莞草创新编织无疑让人印象深刻。古老的莞草经过广州美院工业设计学院家具工作室的26名师生之手,成了全新的艺术品。椅子、屏风、画扇等十余件莞草设计作品,无不展示融入现代元素的莞草编织艺术的魅力。今年年初,在岭南美术馆和广美大学城美术馆先后展出,好评如潮。
这26名师生用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到东莞道滘、厚街等镇街,对莞草进行全面研究和技法学习,经过多方试验创新,通过不同的编织方法,完成这批不同寻常的作品。设计师、项目负责人张欣琦在项目之初就定下了两个思路:先将莞草编织的品位拉高,然后探索可行的批量生产。其中 “DIY莞草小凳”就是这种探索,客户可以根据说明书,自己动手完成“莞草编织”。“这种相对简单、过程可控的小型家具,与现代企业生产有相像的地方。” 设计师梁洛文也表示,莞草编织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总结出一套流程出来,让使用者体验学习的乐趣,创造更多生活的情景和应用。
“该项目是2017年广东省全省6个跨界融合发展典型案例之一,获得专项扶持。”何超群说。
非遗跨界服装,产业转化可能性更强
“非遗保护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保护方式,不能服务今天的社会生活,无法适应今天的快速发展,将在竞争中失去主动性。”何超群说,相对莞草创新编织项目,该中心与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合作举办的“东莞非遗服装设计活动”影响更大。
“东莞非遗服装设计活动”从6月启动开始,邀请国内知名设计师,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和创作,在8月,推出了融合了东莞32个镇街非遗元素的44件特色的服装作品在“广东(国际)服装周”惊艳亮相;11月,广东省文化馆将此项目作为广东非遗跨界融合发展的经典案例,推荐到2017年全国文化馆优质资源展示交流会进行展示交流;12月该批作品回莞展演,并永久在市文化馆非遗展厅收藏和展示。
广东(国际)时装周是中国服装界一年一度顶级的老牌时尚盛会,中国唯一大规模拉动服装产业链条的行业交流平台,在国内服装产业中树立了最高行业商会的声誉和产业展地位。东莞非遗原创服装专场则是国内时装周首次出现非遗服装专场秀,它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完美融合,用地道的东莞传统非遗元素展现时尚之美。
“衣食住行是最重大的民生,排在第一位的‘衣’是大众很关注的载体,将非遗和服装设计跨界融合更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尤其在广东国际时装周专场,能产生巨大影响,让国内外人民通过非遗服装来了解东莞这座城市。”市文化馆拓展部主任龚利曦说,让非遗融入市民生活,所以选择了非遗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
上一篇:牙舟陶:布依族独具特色的非遗经典
下一篇:非遗活化有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