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已走过十一个年头。十一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不断升温。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怎样更好地融合?非遗传承怎样结合“互联网+”?公益讲堂现场,非遗传承人及行业专家从自身的经历谈起,共同探讨“中国非遗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清华美院副教授、工艺美术系主任洪兴宇提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不是一个运动,而是阳光,是空气,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艺术需要生活化
“日本、韩国等国也非常重视非遗文化保护,相较我们,他们做得比较精致,精致到和生活息息相关。”洪兴宇表示,他们的非遗文化比如茶道等仪式感很强,并且经济发展得越快,他们越重视仪式。
洪兴宇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仪式,让普通老百姓从文化遗产中得到一些个生活艺术化的享受。
“这些对于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作为艺术,作为非遗,要想真正的发展,脱离生活是不行的。”洪兴宇说,“生活化是非遗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洪兴宇提醒非遗文化传承人认清自身使命:“尽管传统手工技艺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是锦上添花,但是用好了这些技艺,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手工艺的传承,也应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
“任何事物都有它从出生到消亡的规律,非遗手工技艺也不例外。”洪兴宇说,“不可能像打激素一样,让它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对于不少非遗手工技艺传承艰难的现状,洪兴宇认为经济是一个重要因素。“他吃不饱肚子,怎么传承呢?”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带来新的契机,洪兴宇希望非遗手工技艺传承能不再封闭,不再高高在上、高不可攀。
“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也应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但不是每一门手工技艺都能和现代商业社会得到完美的结合,要让每一位传承人都和互联网结合是不现实的。”洪兴宇说,“不少传承人需要有外界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这些事情,清华大学已经尝试在做了。”
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拒绝复制
谈到艺术课程的设置,洪兴宇说,“不小艺术学校的课程习惯于拷贝,不习惯于自己去创作。其实地方性的院校,应该根据当地特色去设计课程。特色就是灵魂,如果没有特色,不断的拷贝只能使艺术的价值越来越低。”
洪兴宇还提到,“现行的教育体制对分数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也会造成很多有才气,有家庭传承的年轻人被拒之门外。我非常希望教育方面的体系能够逐步完善,工艺美术能够发扬光大”。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消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