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当非遗面临绝迹:“活态”传承难在哪儿?

时间:2018-05-15   所属栏目: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明遗产的传承路上,常有八旬高龄的徒弟,师傅却是二十多岁。人才断层、资金缺乏之下,诸如温州的彩石镶嵌、莱芜的傀儡戏、巫山龙骨坡“抬工号子”等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面临绝迹。

对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省级传承人葛义根来说,找到适宜的师傅,把手艺传承下去,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技术含量高、膂力耗费也大,年老人情愿参加这一行业的很少。

这是中国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明遗产绝大少数的现状,也是我们亟待面对和处理的成绩。

盼望涅槃的千年古法技艺

金箔以金条爲次要原料,经过十多道特殊工序锻制而成,薄如蝉翼,轻如鸿毛。一张金箔厚度仅有0.0012毫米,934张金箔才有1毫米厚,一万张金箔仅重178.125克。

巧夺天工的金箔锻制技艺,最早可追溯到1700年前。其工艺共同,至今仍属于国度特殊维护秘密,十几道工序包括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翻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箔等,其中翻开子(打箔)是金箔锻制工艺中难度与强度最大的一道工序,两团体须面对面交替锤打上万次,把一块黄金“疙瘩”打成只要0.1微米左右的薄片。

金箔技艺最中心的乌金纸秘方,更是世界无独有偶的。锻制金箔时,要用乌金纸包好金片,经过几万次锻打制成15厘米见方、0.12微米厚的金箔。这就要求乌金纸耐冲击、耐低温、薄而不破。由乌金纸保证了金箔质量,而这一秘方,全世界也只要两团体掌握。这种纸产于浙江上虞、富阳一带,以当年生的嫩竹爲料,经过五个伏季(夏天)的浸泡,沤烂后制成,又称“五伏纸”。

作爲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葛义根坚持以为,用人工捶打才是南京金箔真正该有的样子。

但这门手艺并不是那麼容易学习和据守的。

学这门手艺就像学少林功夫一样,开端就要“扎马步”,屁股尖沾在凳子上,然后拿一根筷子来“划筷子”练锤,要做到三点合一线。

据葛义根回想,做学徒时,他每天晚上四点半起床,要先练一个多小时的根本功,无论是春夏秋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天气多热、多冷,你都要穿个裤衩在那练功,练到身上冒汗,一天最少5个小时,而普通人几分钟都坚持不上去。

“这样的根本功是要扎扎实实练好几年,爲的就是能在实地操作的时分,那个锤可以永远打在你的点子下面,叫不偏不倚,这是最最少的要求,只要这样徒弟才干让你上石头一步步地去操作。由于你是打金箔,你的锤一歪就会把乌金纸打烂。”

这样的手工锻制,膂力耗费也大,年老人情愿入行的很少,而同机遇器打箔严重冲击了手工锻制的市场。时过境迁,工业化的开展让这项陈旧的技艺显得有些莫衷一是。

谈及金箔目前的开展,葛义根的言语间满是落寞与遗憾:“如今坚持手工制造的就剩我一团体了。”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如今更需求的,是传承者。” 葛义根说。去年终,葛义根收下第一对弟子杨文和戴登峰——两人都只要20多岁。

“手工打箔是祖上传上去的手艺、财富,我不能让他烂在肚子了里,被我带进坟墓。要是这门手艺在我这里失传了,这是我最大的罪过。”

失传300年的西方之美

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的南京云锦也险些失传。

云锦技艺是手工技艺类国度非物质文明遗产的模范,其工艺共同,古代科技也无法复制,必需采用传统提花木机织造,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

南京云锦消费进程

古话说“寸锦寸金”,一方面云锦少量用金,物料昂贵;另一方面也由于织造起来异常辛劳,一天只能织出5-6厘米,休息本钱太高。

据南京云锦国度级传承人周双喜回想,他18岁刚到云锦研讨所时,一些还是束缚前会云锦织造的老艺人,曾经四散到各地,都六七十岁了,爲了把云锦制造工艺传承下去,又被召回来带师傅。

1958年,定陵明朝万历皇帝的遗骨初见天日时,身上的云锦龙袍颜色绚丽,灿若烟云。不料仅一霎时,龙袍就碳化了,变得颜色全无,改头换面。

龙袍长17米,宽0.7米。用18000根经线,120000根纬线编织而成。轻、薄、透的真丝之上,织着飞卷的流云。云层之上,是17条飞扬的彩龙。其编织的技艺,可谓鬼斧神工。

但是在事先,制造这件龙袍的技艺曾经失传300多年。

即使科技曾经提高,但在日渐遗失的传统手工艺上,仍有无法补偿的鸿沟。

包括周双喜在内的南京云锦研讨所的任务人员,花了五年工夫,攻克了有数难题才将这龙袍复制成功。

它必需用中国2700多年来,不时传承不时改良的公用木构造织机。

龙袍上的每块料子假如资料不一样,温度不一样,就会有伸缩,制成袍子的时分,花纹就拼不起来。

最难的是“挑花结本”。这是电脑替代不了的,也是云锦织造的精髓所在。

据周双喜引见,要依着图样,依照一种奇特的原理,把丝的经线和棉的纬线,挂在一个宏大的木绷子上。就叫“挑花结本”。然后,再把织机上的丝线与这个“花本”相连,就能织出画本上如出一辙的织物了。

爲了学好这门技术,周双喜研究了几十年。现实上,掌握这门技术的云锦艺人曾经不多了。

爲了防止后继无人,2013年终,18名年老人成爲周双喜、邬悉尔、郭俊等8位云锦巨匠的嫡传弟子。

虽然带了师傅,但能否把几十年积聚的经历全部传下去,还是个让周双喜疑虑的成绩。

周双喜说:“我60多岁了,曾经是织造云锦年岁最大的人了。等我哪一天不在了,很多东西,恐怕也就消逝了。”

南京云锦

另一个成绩是创新。在周双喜看来,云锦的生命力就在于变化。假如千篇一概,它的灵魂也就死了。

近年来,南京云锦研讨所也不断努力于创新,比方在设计上创新元素,并与初级定制交融,2015年起延续两年作爲顶级面料登陆法国巴黎初级定制舞台。

但是创新如何跟上市场仍然是个成绩。2017年南京云锦研讨所创新的织造的妆花纱云锦《浴鹤图》,清爽、素雅,是传统与古代结合的模范,但是制造出这样一幅出来已是不易:由初级织造师领衔织造,耗时半年,最难的时分一天只能织出一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