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动态 >

流光璀璨,秭归非遗知多少

时间:2020-09-09   所属栏目:非遗动态  
一个民族的魂脉
 
一方水土的精神
 
屈原故里秭归,一个有着7000多年人类居住史的历史文化名县,人文璀璨,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魅力无限。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屈原文化、多姿多彩的端午文化、丰富多元的峡江文化、享誉全国的柑橘文化以及历史悠久的巴楚文化。目前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级非遗名录6项,市级非遗名录14项,县级非遗名录9大类43项。
 
秭归非遗,美在节之盛。
 
“秭归端午比年大”,屈原故乡的人们对端午有着深厚的情结。祭屈原、赛诗会、划龙船、挂艾蒿、插菖蒲、泡艾澡、品粽子、佩香袋、戴彩绳、斗草、回娘家……千百年来,屈乡儿女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端午习俗相结合,赋予端午节浓郁的家国情怀和瑰丽的诗意色彩。
 
雄黄煮酒艾草香,一曲招魂诉离殇。龙船飞渡奋桨急,屈乡三次过端阳。在秭归,“一个端午三次过,一过过一月”,农历五月初五头端阳,五月十五大端阳,五月二十五末端阳,风俗之奇,节庆活动之盛让人叹为观止。2009年,以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秭归非遗,美在事之奇。
 
屈原传说、摇黄传说、何扳斗传说、邓仕堂传说、秭归风物传说……每一个故事讲述一段历史,每一个传说留下一段佳话。这些传说活在尺牍竹简的记载里,也活在口耳相传的继承中,最终都化作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精神气韵,形成独特的文化漩涡,赋予秭归人独特的气质风貌。
 
目前,仅国家级非遗名录“屈原传说”就有百余则,分为人物传说、地名传说、景物传说、习俗传说等类别,故事情感浓烈,神奇浪漫,想象丰富,意蕴深远,在研究屈原生平事迹、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秭归非遗,美在乐之壮。
 
江河号子,砯崖转石,虬劲辽阔,响彻山川;薅草锣鼓,轻快诙谐,音色嘹亮,韵味悠长;杨林堂鼓,历史悠久,节奏铿锵,荡人心魄;民间吹打乐,边打边唱,形式多变,相得益彰。
 
在秭归,共有传统音乐类非遗10种,其中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一声号子一身汗,一声号子一身胆,喊起号子过险滩!”这是峡江船工与激流险滩抗争的呼号,是群体劳作合力奏响的生命乐章。随着三峡大坝的兴建,号子声已从现实生活变成了舞台艺术,但流淌在峡江人身上的血性和豪情永不会磨灭。
 
秭归非遗,美在艺之韵。
 
皮影花鼓九子鞭,莲香彩船庆丰年。秭归有传统戏曲类非遗3种,建东花鼓戏、皮影戏、扭鼓子戏。有传统舞蹈类非遗6种,秭归花鼓舞、推车舞、峡江船工舞、玩彩莲船、打九子鞭、挑花篮。曲艺绵绵,演绎人世悲欢离合;舞步轻快,律动生活多姿多彩。
 
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和舞蹈,是秭归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艺术品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串联起古今记忆,激荡起情感共鸣。
 
秭归非遗,美在技之精。
 
十指如春,绣不完三闾风情;刀锋刃利,刻不尽史诗传奇;茶香绵绵,曾受帝王夸赞;膏药虽小,也有悬壶之恩。
 
秭归有三闾刺绣、峡江木雕、九畹丝绵茶制作技艺、何氏膏药、龙舟制作工艺、竹编工艺等10多种传统技艺非遗。这些扎根民间的手工艺人,用古老技艺雕琢匠心,赋予传统以现代、时尚的外衣,为传统文化寻找到新的突破口,真正让非遗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
 
一方传奇水土
 
一曲悠扬唱腔
 
一段佳话传奇
 
一种匠心独运
 
近年来,秭归县坚持“自然山水赋灵魂、文物保护成景点、非遗项目进景区”的大文化发展理念,稳步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促使文化生态县域化、保护基地化、传承大众化、利用谱系化、开发现代化的非遗传承发展新路。
 
秭归世代相传的非遗明珠,正以多样的形式,独特的魅力绽放出新的时代华彩。